中医眼中的茶,有何不同吗?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医眼中的茶,有何不同吗?


茶,除了是我们熟知的一种饮品外,还拥有其独特的中医药学背景。那么,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待茶会有什么不同呢?


1、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从中药炮制学的角度上看,制茶与制药的加工目的完全一致,都是爲了充分提取有效物质,提高服用效果;改变原料本身的一部份性质,使之适应特定需要;便于保存等。制茶使用者制药技术,保证了以上加工目标的实现,茶的烹点方法随着饮茶的嗜好化、进而娱乐化而发生着变化,在陆羽以前的早期的烹点方法中,比较多的保存着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的原始要素,在茶叶以外加入其它材料。因此从中药药剂学的角度,将魏晋南北朝乃至初唐茶的烹点方法与当时的中药汤剂、以及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收录的茶的汤剂处方相比较时,就会发现当初的茶汤是一剂复方汤剂。

从中药炮制学的角度看,中药炮制与茶叶加工从意图到技术都是吻合的;从中药药剂学的角度看,茶的烹点就如同中药的煮散制剂,而茶汤的材料组合就像一个中药复方,从这几个方面综合来看,茶的最开始应该就是作为中药来饮用的。另外,在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2、茶的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219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对茶的研究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份,茶叶中大多具备。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体生理流行性活性。目前已分析茶叶中的化学物质多达600多种,包括生物碱类、分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等。



3、茶与五行

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还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木,“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与火。

土,“土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与金。

水,“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4、茶与四时

年有四季,各季气候各不相同,所以饮茶方面也要与四时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春饮花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春天,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人喝花茶,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珍品。“花引茶香,相得益彰”,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类毛茶的吸味特性和鲜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将茶叶和鲜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为有名。这是因为,茉莉花香气清婉,入茶饮之浓醇爽口,馥郁宜人。

夏饮绿茶。夏日炎热,骄阳似火,人在其中,挥汗如雨,人的体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这种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

秋饮青茶。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冲泡后可看到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红色,素有“青叶镶边”美称,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既能清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阳气。

冬饮红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5、喝茶禁忌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对茶还没有进行冷静思索,只是相信它是万能的药。茶五毒性的认识古今一致,但是茶具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因此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饮茶者来说,存在是否合适的问题。

《唐国史补》说:“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坊曲必有大署其门,以烙黄为业者。灞浐水中,常有昼至夜去者,谓之浸黄。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耳。疑其茶为之也。”此书作者,李肇,唐宪宗年人。其时唐代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因此肉食数量增加也不难想象。由此导致内存湿热,变现黄疸,所谓“热黄”,盖即指此。茶性苦寒,苦可燥湿,寒可清热。饮茶后除去湿热,黄疸现象自然消除。然而,苦寒虽可清热,同时也耗气。饮茶伤了阳气之后,使人脾胃虚弱,腰部以及腰部以下易患疾病,这就是“患腰脚”之所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讲,须慎重服用清热药,同样对于茶也较一般人更有节制的必要。因此,不仅在给中药处方时需要因人而异,饮茶也是需要以因人而异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冷茶,烫茶,浓茶,空腹饮茶,这些都是不好的,饮服了之后,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反而还会给人体的一些脏器带来损害,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在饮茶时也是应该慎重考虑的,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达到养身长寿的效果。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于茶的中医药学背景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以后喝茶也应该更加会有所得了。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